保護知識產權激勵創新創造(法治頭條)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23-04-30 19:25
圖①: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在公開庭審中通過激光3D掃描設備固定證物技術特征。
劉 汐攝
圖②: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法官向農業科研人員講解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
沈 亮攝
核心閱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作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力量,人民法院切實發揮激勵創新創造、維護公平競爭等審判職能作用,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審判質效,為護航創新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萬某曾是某公司的員工,也是“縫合器與縫合針套件”的實用新型專利權人。因為專利權歸屬問題,萬某與公司積怨多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通過梳理雙方當事人一系列矛盾糾紛,厘清了各自訴求,釋法說理耐心引導,一攬子化解了雙方的全部關聯糾紛,實現了雙方的合作共贏。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來,人民法院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219.4萬件,同比增長221.1%。我國已經成為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最多的國家,也是審理周期最短的國家之一!爸R產權審判作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創新、激勵創造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弊罡呷嗣穹ㄔ合嚓P負責人表示。
嚴懲侵權行為,讓創新者安心創業
202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對“蜜胺”發明專利及技術秘密侵權兩案分別作出終審判決,支持了權利人要求各侵權人連帶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2.18億元以及要求銷毀生產設備、停止銷售使用涉案技術生產的“蜜胺”產品的上訴請求。
這是目前人民法院針對同一工程項目判決賠償額最高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
在這起案件中,A公司、B公司是“蜜胺”的發明專利權利人,A公司還是相關技術秘密權利人。針對C公司等四被告侵害涉案專利權、侵害相關技術秘密的行為,A公司、B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
一審法院認定被告共同實施了專利侵權行為、技術秘密侵權行為,但判決僅部分支持了有關損害賠償請求。原告一方認為沒有獲得足夠損害賠償,并不滿意。二審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侵權人應當對全部侵權損害承擔連帶責任,改判支持權利人的全部訴訟請求。
“技術秘密作為企業獲得技術紅利的秘密武器,是眾多研發型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企業因此會投入大量資金、物力和人力。如果允許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使用他人技術秘密而不承擔充分的賠償責任,將會鼓勵這種投機行為,極大影響企業創新創造動力,損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弊罡呷嗣穹ㄔ褐R產權法庭法官、該案審判長岑宏宇表示。
“權利人A公司為中外合資企業,B公司為高新技術民營企業,侵權人之一的C公司是國有上市企業!贬暧钫f,該案裁判不僅彰顯了人民法院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堅定態度,也充分體現了對各類企業一體對待、平等保護的司法理念。
使侵權人得不償失,讓權利人理直氣壯。近年來,人民法院持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懲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更好地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卡波”技術秘密侵權案是最高人民法院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的第一案?ú,即聚丙烯酸、羧基乙烯共聚物,中和后的卡波是優秀的凝膠基質,廣泛應用于乳液、膏霜、凝膠中。
該案中,原告公司研發了生產卡波的配方、工藝、流程和設備的技術信息。被告公司利用華某從原告那里非法獲取的卡波技術秘密生產銷售卡波產品,銷售范圍多至2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被告公司前法定代表人劉某因侵害技術秘密被判刑后,被告仍未停止生產,且在該案一審中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相關會計賬冊和原始憑證。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被告直接故意侵權,完全以侵權為業,侵權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獲利巨大,還有舉證妨礙等情節,從而適用懲罰性賠償以5倍計算最終賠償額共計3000余萬元。
懲罰性賠償是打擊知識產權惡意侵權的有力武器,增強了企業自主創新的信心和決心。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顯示,2022年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判賠額較2018年增長153%,懲罰性賠償力度不斷加大,確保權利人得到足額充分的賠償,嚴懲侵權行為,讓創新者安心創業。
完善技術查明,破解技術審理難題
“店鋪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擅自使用、生產、銷售我的專利產品!焙邶埥」枮I市居民李某是發明專利“點炭機及燃燒方法”的專利權人。他發現吉林省長春市某餐飲設備有限公司銷售的商用自動點炭機與其發明專利所生產的產品相似,認為是侵權而訴至法院。
不過,對方并不認同!拔覀兊漠a品缺少上下時間繼電器、行程開關等技術特征,既不相同也不等同!”
在庭審現場,技術特征如何認定,成為雙方辯論的焦點。承辦法官單艷芳找到技術調查官王明輝提供意見。
經過細致比對,對于雙方爭議的技術特征進行準確查明,王明輝給出被控侵權產品與原告專利相比缺少“行程開關”技術特征的技術調查意見。
最終,在技術調查意見的基礎上,法院認定長春市某餐飲設備有限公司不構成侵權,駁回了李某的訴訟請求。
作為法官身邊的“技術翻譯”,技術調查官能提供專業意見,破解專業技術難題。
“知識產權案件的一大特點是法律問題常與技術問題交織在一起,如何準確快速查明技術事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眴纹G芳介紹,為了準確查明案件事實,使案件得到公正審理,在技術類案件中引入技術調查官參與案件審理,既提升了案件辦理的效率,也保障了案件質量。
技術類案件數量增多是知識產權審判的一個新趨勢!凹夹g類案件數量持續上升,中西部等地知識產權保護需求強勁,知識產權審判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弊罡呷嗣穹ㄔ褐R產權法庭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新收技術類知識產權民事二審實體案件數保持較高增長,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新收涉專利、技術合同一審案件數量增幅明顯。
針對這一特點,近年來,人民法院持續完善多元化技術事實查明機制。例如,加強“全國法院技術調查人才庫”建設,超500名技術調查專家入庫,全國范圍按需調派和人才共享機制不斷深化,有效緩解技術類案件事實查明難題。
“人民法院充分發揮技術調查官作用,參與技術類案件事實調查,出具技術調查報告!弊罡呷嗣穹ㄔ褐R產權法庭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西、西藏等省份的高級人民法院還出臺了技術調查官參與知識產權訴訟案件辦理的相關規定,結合地方實際完善了制度機制。
服務數字經濟,加大重點領域保護力度
某貿易公司發現某工藝品公司未經授權,在其直播間內銷售帶有該貿易公司兩枚商標標識的手提包。貿易公司認為工藝品公司的行為侵害了其商標權,同時主張,某科技公司作為短視頻平臺運營商,未盡合理注意義務,應共同承擔法律責任。
“涉案商品是侵犯商標專用權的產品,工藝品公司銷售涉案商品,違反了商標法,構成侵權!背修k法官說,科技公司作為短視頻平臺運營者,是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就被訴行為履行了事前審核、提示,以及事后及時處置等措施,已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最終,法院判決工藝品公司賠償貿易公司經濟損失30萬元及合理開支10598元。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升級和拓展,涉短視頻平臺等新類型網絡平臺侵權糾紛不斷出現,與新技術及平臺責任相關的法律問題備受關注!霸诎l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人民法院妥善審理涉數據交易等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糾紛,積極服務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弊罡呷嗣穹ㄔ好袢ネラL林廣海介紹。
“爬蟲平臺”是某數據公司為了向醫藥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而開發的計算機程序及所包含的技術信息。崔某在該數據公司工作期間,負責組織技術團隊開發“爬蟲平臺”。為防止信息泄露,數據公司對于員工外發電子郵件實施后臺監控,并與員工簽署保密協議。監控中,公司發現崔某外發郵件,發送包含“爬蟲平臺”的數據庫文件、系統運行程序文件等內容,遂主張崔某侵犯了其商業秘密。
數據信息是否可以作為技術秘密的保護客體?最高人民法院二審時明確,平臺數據信息可以作為技術秘密保護客體,強化對平臺經營者通過合法經營形成的具有競爭優勢和競爭價值的數據權益保護。
“近年來,人民法院通過審理涉5G通信、高端裝備制造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案件,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及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創新創造保駕護航!绷謴V海舉例介紹,甘肅法院設立種子法庭,守護“農業芯片”,天津、江西等法院完善司法措施,保障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7日 19 版)
(責編:牛鏞、楊光宇)
(責任編輯:小編)